当前位置:首页
> 黄冈市情 > 机遇之城

脱贫攻坚主战场

信息来源: 黄冈政府网  时间:2017-08-18


  国家大别山片区区包括安徽、湖北、河南等省的36个县。土地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2009年,总人口3589余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71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26元,人均财政收入1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8元。一般海拔500-800米,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达,该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是革命老区县集中的地区之一。

  湖北大别山片区范围为湖北省大别山区域内8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具体包括: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蕲春县、罗田县、团风县、大悟县、孝昌县(以下简称湖北大别山片区)。湖北大别山片区下辖 106个乡镇,350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 15547 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约3638.4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23.4%,山区、丘陵面积8095.8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2.1%。2010年末,片区总人口550.0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46.66万人,城镇化率为31.66 %,片区内人口以汉族为主,无世居少数民族。



  一、自然条件。湖北大别山片区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处安徽、湖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介于北纬30°10′~32°30′,东经112°40′~117°10′,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湖北大别山片区覆盖湖北省东北至东南部区域,北部大悟县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新县接壤,东北麻城市、英山县分别同安徽省金寨县相邻;南部蕲春县连接安徽省太湖县、宿松县,南临长江黄金水道,与长江中游重要工业基地黄石市、九江隔江相望。湖北大别山片区是连接湖北、安徽、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处于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开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次推进的过渡带上,同时还属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紧密层。

  湖北大别山片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水量1330mm,无霜期为240~260天,年均日照率49%,年日照时数2150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8%。境内有澴河、季店河、举水河、蕲河、巴水河、滠水、竹竿河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

  湖北大别山森林海拔差异大,植被变化明显,高度从400多米至1700多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现已考证的植物资源有70科147属24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46.28%。



  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湖北大别山片区经济增长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同步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01年到2010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7倍和2.5倍,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3 倍和2.28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30.2∶38.2∶31.6调整为28.3∶39.6∶32.1,城镇化率由18.97 %增长到31.66%。

  社会事业。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现"普九",2010年,7~15岁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9.79%,成人文盲率下降到1.3 %;科教活动专业人数达到101735人,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每万人拥有医护人员20.6人,拥有病床16.9张,所有乡镇都设立了卫生院,67.56%的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扩大,2010年共有35.9万人享受低保。

  三、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尽管近几年湖北大别山片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低基数、低水平的增长,增幅低于全国、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五个滞后、两个扩大"等方面。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呈现持续扩大趋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61.1元,仅相当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68.4%,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109.12万人,贫困发生率22.6 %,比全国高12.32 个百分点。据调查统计,每年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人口约5.6万人,贫困人口有持续扩大的趋势。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经济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033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8%,增幅低于全国、全省同期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出行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就学难等突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路网、电网、水网、物流网建设严重不足,有13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有22390个自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占自然村总数的70 %;541个村没有完成农网升级改造任务,占行政村总数的15.4%;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共有病险塘库156189口;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人均教育、卫生支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3%。

  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湖北大别山片区8县市均处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三方阵,城镇化率仅为31.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201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8.3∶39.6∶32.1,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高出18个百分点,仍然以农业为支柱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四、发展机遇。正视实现,湖北省大别山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展望未来,大别山片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关心大别山区的发展。国家新时期扶贫攻坚战略已经明确将大别山片区纳入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给予扶持,有利于大别山片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

  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率先启动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试验区,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激发了革命老区的创业热情和发展活力。

  三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扩大国内需求等重大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一系列政策,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为湖北大别山片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四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纵深推进,有利于解决湖北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有利于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获得更多政策、资金支持,有利于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支持。

  五是区位优势逐渐显现的机遇。随着"三高(大广高速、沪蓉高速、麻竹高速)四铁(京九铁路、石武高铁、沪汉蓉铁路、汉麻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湖北大别山片区内大循环交通网络将初步形成,内外通道基本打通,交通区位比较优势将逐步显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重大意义。一是实施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举措。湖北大别山片区与百色、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相比,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结构、人民生活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已成为一般发展带不动、常规政策难凑效的特殊欠发达区域。将湖北大别山片区作为一个经济圈,配合目前国家实施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中原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施湖北大别山片区整体开发,有利于实施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二是消除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迫切需要。湖北大别山片区是集山区、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特困地区,在该区域实施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进一步加大宏观指导、政策倾斜、合力推进的力度,积极探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和富民强县的长效机制,使老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三是发挥大别山区生态经济功能的迫切需要。湖北大别山片区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和南北气候的交汇点,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资源富集区,而且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实施湖北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地发挥生态经济功能,同时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四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的迫切愿望。由于湖北大别山区厚重的革命历史、相对滞后的发展现实、具备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基础,广大干部群众对于加快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愿望十分迫切。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_webid=1&i_columnid=7342&i_articleid=130340' name="vishidden" id="vishidden" frameborder="0" style="width:0; height:0; display:none">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e='display:none'>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