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冈市情 > 机遇之城

湖北区域性增长极关键一级

信息来源: 黄冈政研室  时间:2017-08-18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多极”协调发展,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这是在加快转型升级、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省委赋予黄冈的新定位新使命新机遇。何谓“增长极”?黄冈为什么要建设区域性增长极?黄冈需要打造什么样的增长极?

  2017年7月31日,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黄冈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区域性增长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同志在会上作重要讲话,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阐述,并作具体部署。

  本文摘自刘雪荣同志在大会所作的重要讲话。


  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准确把握建设区域性增长极的新定位


  建设区域性增长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的黄冈实践,是贯彻落实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黄冈担当,是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的黄冈选择。无论是从黄冈自身发展实际,还是在区域化竞争格局中谋局未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要在新定位中领会新要求。

  2012年以来,省委审时度势,深化省情认识,加大省级战略带动力度,黄冈在全省“棋局”中战略性地位不断凸显。

  从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中建设“四个大别山”,到在“一主两副多极”中争创重要一极,再到省党代会明确要求“建成区域性增长极”,担当起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重要支撑的大任。

  要在新定位中把握新机遇。

  1中央层面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

  2省级层面

  武汉城市圈、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湖北自贸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

  3市级层面

  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发出了“加快振兴崛起,决胜全面小康”的进军号角;市“十三五”规划全面有效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要在新定位中迎接新挑战。





  随着“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各市州抢拼赶超,竞争越来越激烈。

  ◇ 人均经济水平偏低:2016年,黄冈GDP总量居全省第五,份额仅占全省总量的5.3%,人均GDP水平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2。

  ◇ 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2016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结果,受全省通报表彰奖励的县市区个数呈总体下滑趋势。

  ◇ 产业竞争力不强:第一产业占比过高,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14.3和12.1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偏低,2016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9.5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

  ◇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2016年全市外贸出口额39.7亿元,同比增长11%,尽管近几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总量不大,占GDP比重为2.3%。

  ◇ 高端人才短缺:科技人才仅占常住人口的1.955%,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才结构不优,分布不平衡。


  明确方向、对标看齐

  切实担当建设区域性增长极的新使命


  第一,什么是增长极?

  上个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了“增长极”概念。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增长极。增长极是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集聚)与扩散(辐射)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作用。


  第二,黄冈为什么能成为增长极?

  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建设区域性增长极奠定了基础。


图为 2007-2016年黄冈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2016年黄冈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726.17亿元,同比增长8.62%;相比2007年,增长了1252.43亿元。


  经济总量快速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408.6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726.17亿元,年均增长12.0%,总量居全省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36.73亿元增加到2041.65亿元,年均增长3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5.35亿元增加到119.52亿元,年均增长22.8%。

  工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9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工业经济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32个,其中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6%。

  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我市建成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128个,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到530家,实现产值848.1亿元。

  城镇化发展明显提速。2016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4.67%。城区人口聚集能力不断增强。随着白潭湖片区建设快速推进,城区面积很快将突破80平方公里。


  交通引领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大跨越。图为武麻高速。


  交通区位日益提升。拥有2.95万公路总里程、770公里高速公路、220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高效、便捷的公、铁、水路网逐渐形成,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省道、村村通客车。

  生态优势不断释放。全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数量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43%,位居全省前列。

  大项目支撑作用彰显。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567家,祥云化工产值突破百亿大关,2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黄冈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

  第三,黄冈要打造什么样的增长极?

  综合分析,就是要放大比较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增强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建设成为“四个城市”。

  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GDP在全省区域性增长极中率先突破30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市区首位度明显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吸纳、要素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到2022年人口达到60万。

  建成区域性创新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转型升级全面加速,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升。

  建成区域性生态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形成示范,绿色产业率先发展,生态旅游提质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国际国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建成区域性幸福城市。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努力让全市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

  为此,《意见》强调要坚持“七个必须”。

  ■ 必须聚力发展要务,继续大力推进“双强双兴”“四大行动”,继承和创新黄冈科学发展思路体系,保持定力,接续奋进;

  ■ 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

  ■ 必须加快绿色崛起,巩固和提升黄冈绿色生态优势,筑牢长江中游地区和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

  ■ 必须决胜脱贫攻坚,以钉钉子和“绣花”功夫,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确保决战决胜、如期脱贫;

  ■ 必须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 必须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肩负起加快建设区域性增长极的责任。


  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全面落实建设区域性增长极的重点任务


  走一条符合黄冈阶段性特征、具有黄冈区域性特色的增长极建设之路:在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优化城市布局上加力度,在聚集人口、土地、资本上提速度,在建设大项目、大产业、大园区上增强度。

  六个方面重点任务

  发力点: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加快黄冈都市区建设,迅速提升市区经济、人口、土地规模,全面增强市域中心城承载功能、产业功能、带动功能,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产业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教育医疗中心。

  崛起的鄂东职教航母:坐落在黄冈白潭湖片区南湖产业园的黄冈职教园

  一要高水平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坚持“多规合一”,注重有机衔接,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更好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二要坚持市区一体开发,大力推进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项目、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向中心城区集聚。

  三要高效率推进白潭湖片区“千亿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投入、社会投入四大工程包,培育大健康、大金融、大文旅、大数据四大核心产业,把白潭湖片区打造成新发展理念试验区、产城融合聚集区、滨湖生态宜居区、体制创新示范区和互联网+智慧城。

  四要加快城区棚户区改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绿色城市、宜居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极点同创:市县同步聚焦、同步发力、特色发展、全域推进

  黄梅县“五区并进“发展态势迅猛。

  一是构建“一核带动、多点支撑”格局。

  大力支持黄州、团风、浠水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市域核心增长点。支持麻城、武穴、红安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加快建成省级重要增长点。支持蕲春、黄梅加快建成沿江开放开发产业集聚增长点。支持罗田、英山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成绿色崛起增长点。支持龙感湖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循环经济增长点。

  二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变化和要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谋划、布局和发展县域经济。从全市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开放合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强“一区两带”之间协调互动,加大与“一主两副多极”协调互动。

  三是协调推进县(市)城区、重点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以产业为支撑的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精心打造“一带一片”美丽乡村示范片。

  硬要求、硬指标: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扩大有效投资,启动黄冈国家高新区“1+7”引爆点,壮大企业家群体。

  小池港区综合码头提升为“中三角桥头堡”开发的龙头项目,也是黄冈市重点“双百”项目。

  一是主攻十亿级项目。

  建立增长极建设重大项目库,围绕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社会事业等四大领域,深度谋划建设一批十亿、几十亿、百亿级的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落实“三个改进”,实现快决策、快推进。建立项目定时定项定向调度,实行日督办、周例会、旬通报、月调度、季考核。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二是建设百亿级企业和园区。

  以《关于促进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决定》为路线图、施工图,加快建成全国百强高新区。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向园区集聚,建设专业特色鲜明、规模优势明显、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园。

  三是打造千亿级产业。

  加速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壮大升级,全力扶持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大健康大文旅大金融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交通先导: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谋划和建设一批省际联通、市际互通、市县直通的交通项目,加快打造陆、水、空、网“四位一体”现代综合大通道,建设大别山核心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快推进武穴长江大桥、棋盘洲长江大桥、黄冈鄂州燕矶过江通道等高速公路项目,打通省际、县际“断头路”,构建“三纵五横三联”高速公路网络。

  对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整合市域六个港口为黄冈港,加快黄州港区一类水运口岸建设、运营。

  加快推进麻城通用机场项目落地建设。争取京九客专阜阳至黄冈段尽早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加快黄黄铁路、合安九客专黄梅段建设,实现铁路扩网加密、县县通达。

  打造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深度推进开放合作

  主动对接大武汉,以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为重点,创建武汉城市圈融合发展示范区。

  抢抓湖北自贸区建设机遇,加快口岸“大通关”体系建设,积极申报新港保税区,推动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

  参与“一带一路”,对接中欧班列(武汉),对接武汉新港阳逻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引进来”“走出去”。

  深化环大别山市际合作,加强同信阳、安庆、六安市一体化合作,大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增长极。

  深化跨江跨省跨区开放合作,持续建设“临江四城”,主动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融入武鄂黄黄航空经济区建设,推动沿江交通、投资、产业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经济长江。

  培育核心竞争力:着力聚集各类人才

  重点抓好四支队伍

  一是高端领军人才队伍。

  大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湖北省“百人计划”、“双百计划”等领军型、高端型、成长型人才,支持企业聘请科技副总。聘请招才大使、招才顾问,推动“以才引才”,吸引海内外黄冈籍人才建设家乡。完善“千企联百校”工作机制,支持产学研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到黄冈落地转化。坚持名企名家名品联动培育,实施“123”企业家培育工程。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实施鄂东文化名家开发工程、黄冈名师工程、医疗卫生人才培优工程,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500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助推文化、教育、医疗事业实现新跨越,以优质的科教卫文服务水平增强对外吸引力。

  三是高技能人才队伍。

  实施“黄冈工匠”培育工程,力争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筑牢产业发展基石。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鼓励开展各类校企合作。大力推进返乡创业,每年吸引1千名在外黄冈籍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回乡创业。

  四是大学生“双实双创”队伍。

  大力实施“我选湖北·梦圆黄冈”计划,持续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工作,建设一批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创业孵化器,让更多大学生走进黄冈、扎根黄冈、建设黄冈。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