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信息来源: 黄冈政府网  时间:2017-06-16

  湖北黄梅戏与湖北黄梅采茶戏同源。黄梅戏的前身即黄梅采茶戏。黄梅戏曾名黄梅采茶戏、采子、采茶、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三角色。起源于明代末年,形成于清隆年间。
  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山歌、樵歌、渔歌、秧歌、采茶歌为最。宋末元初,江西吉安诗人列诜(1268-1350)就曾仿黄梅采茶调形式写过几首《秧老歌》,其中一首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播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去,白头老妪驱犊奔。”《清一统志》载:县北紫云盛产茶,名紫云茶。清《黄梅县志》介绍太白湖渔歌:“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故有倾倒太白听渔歌之句”;又介绍多云山樵歌:“樵子放歌,响应山谷,有似属和之者。”这样广为流传的采茶歌、山歌、樵歌、渔歌、畈腔等民歌小调与同样广为流传的弹词、道情、旱龙船、锄山鼓、莲花落、连厢、采莲船、高跷,打花鼓等说唱及民间舞蹈相结合,且在湖北清戏、汉剧、江西湖口高腔等古老剧种的影响下,方黄梅戏这一地方戏曲剧种。
  清乾、嘉庆年间,是黄梅戏形成两小戏、三小戏时期;嘉庆至光绪年间,黄梅戏曲“三小”发展到“三打七唱”,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以黄梅、广济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剧目,其中有《张朝宗》、《告霸费》、《私情记》、《逃水荒》等等。这批剧目的产生,不仅对黄梅戏的成熟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打锣腔系的荆州花鼓戏、楚剧、阳新的采茶戏、东路花鼓戏均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在此期间,先后产生了邢绣娘、龚三齐、罗运保、梅金坟、帅师信、罗花子、帅登明一批有影响的演员。在此期间,唱腔和表演都相应地得到发展。
  黄梅县背山西湖,地势北高南低,一当长江决口,常成泽国、乾隆五十一年,大水冲破严家闸,淹掉黄梅一十八畈。后至民间初年,120余年内,发生大水灾11次,小水灾数十次。一当酿成水灾,灾民携儿带女,组班唱戏谋生。随着灾民的脚印,黄梅戏广为流传,分别传播到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南50余县。清道光、咸丰年间,繁昌县知县江西乐平人何无炳,曾写过一首《下治调(黄梅腔)》七绝,记述了黄梅戏流传到鄱阳湖沿岸的盛况:“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黄梅戏流传各地,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语言相结合,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特色的黄梅戏、采茶戏。
  黄梅戏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经当地民间艺人不断完善和改进,大量吸收当地语言和民歌小调,并借鉴徽剧艺术的表演各式,得到很大发展,一时间独领风骚。辛亥革命后,黄梅戏进入安庆市,1993年黄梅戏赴上海演出,1946年黄梅戏改人声帮腔为胡琴伴奏,这对黄梅戏的成熟和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大型古装戏《天仙配》的上演,严凤英、王少舫二位演员的出现,使黄梅戏的声腔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与丰富,表演展示了全新的面貌,为今天的黄梅戏打下了里程碑的基础。随之《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拍成戏曲电影,大大陆与港、台放映,产生广泛的影响。香港组织剧团,由冲击波主演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台湾邓丽君以唱《访英台》电影插曲获冠军,从而开始了她唱歌的艺术生涯。国内,黄梅戏已走向全国,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老少咸宜人们喜闻乐见妇孺皆知的剧种。
  黄梅戏起源形成于湖北。发展完善于安徽。所以,1958年毛泽东主席看了黄梅戏《过界岭》,曾戏谑地说:湖北的黄梅戏被大水冲到安徽云了!今天,将黄梅戏请回娘家,既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湖北的艺术品种需要黄梅戏,湖北的观众需要黄梅戏。湖北省委将这一问题列入议事日程。1983年8月,原省委书记关广富同志在黄梅县黄广大堤视察灾情时对地县负责同志首先提到:“湖北是黄梅戏的娘家,一定要把黄梅戏请回来”。后于1985年、1986年关广富同志就黄梅戏回娘家的问题,又多次发表了类似的意见与看法。1986年3月31日省常委办公会上,关广富同志再重申:“湖北是黄梅戏的故乡,要采取得力措施,把黄梅戏请回来。“这一意见被写进《省委常委办公会议纪要》。1989年8月11日,关广富同志接见黄梅戏剧团的领导与主要演员时,进一步阐明了省委将黄梅戏请回娘家的重要意义与湖北剧种格局的构想。他指出:”你们是湖北黄梅戏的老剧团,我想对你们说句心里话,把黄梅戏请回老家,我不是随便说的。我当时提出时有以下几个理由:第一、我省现有的黄梅戏剧团是有基础的,要提个口号和奋斗目标,激励大家共同努力;第二、黄梅戏适应性强,已走向全国,不仅有基础有观众,而且很有前途;第三、黄梅戏源于湖北,过云因为逃荒流向安徽,现在应把它请回来,在湖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扬光大。根据以上几点,我才提出把黄梅戏请回来。“
  为落实省委指示,将黄梅戏请回娘家,湖北省文化主管部门与黄冈地委文化主管部门,用了6年时间,做了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其一、制定了发展湖北黄梅戏“学习、继承、借鉴、革新、创造:”的十字方针,即学习安徽黄梅戏的经验和技艺,继承原黄梅戏的精华,借鉴其他剧种和艺术品种的某些长处,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其二、大力抓了人才的培养。一个剧种的兴盛,实际是人才的兴盛,除各黄梅戏剧团不断在演出实践中培养人才外,另克服财力物力困难,创办了黄梅戏艺校,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同时,虚心向安徽学习、大胆引进了张辉、杨俊等优秀演员,壮大了演出队伍,提高了演职员的素质。其三、狠抓了新剧目的创作。对黄梅县的《於老四与张二女》、英山县的《银锁怨》,进行重点加工提高,二剧1988年进京演出,荣获文化部奖励,在戏剧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做了以上各项准备工作,政府经省政府批准,1989年8月28日,湖北省黄梅戏剧团在黄州成产。为此,省政府行文一次性拨款40万元,为演职员做宿舍大楼,并每年补10贴万元。如此,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为黄梅戏在湖北的发展,打下了较扎实的物资基础。
  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标志着把黄梅戏回娘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一个剧种是否能植根沃土,是否能真正回到娘家来,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并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物剧目,省黄梅戏又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回答了这一问题。以全新的艺术视角重排的《天仙配》获湖北省第一届黄梅戏艺术节优秀演出奖,拍摄的6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婵》获1990年度全国电视飞天奖,拍摄的黄梅戏故事片《血泪恩仇录》在全国放映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创作的《双下山》获1992年全省剧种汇演优秀演出奖与导演一等奖,主演张辉、杨俊均获表演一等奖,创作的《未了情》获安徽全国黄梅戏汇演最佳演出奖,主演张辉、杨俊均获金牌奖。后来,《未了情》赴台湾演出,受到台湾观众的称赞。通过《未了情》,他们认为大陆人与他们的情感是共通的,并改变了对大陆人只知讲斗争的陈旧看法。1994年,该团赴乌克兰基辅参加了第三届国际短剧艺术节,在节会上以精湛的技艺,受到东欧各国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叹称黄梅戏是“中国的歌剧”,是“东方神奇的艺术”,被大会组委会誉为“中国演员的表演是最优秀的,无与伦比的。”同时,主要演员杨俊、张辉还分别出访过德国、新加波、香港等地、均获得好评,造成广泛影响。1996年,杨俊还获得梅花奖。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除省黄梅戏剧团外,另有黄梅、英山、武穴、蕲春等县黄梅戏剧团创作演出了大量剧目,如《邢绣娘》、《知府赊官》、《银锁怨》、《明皇赔情》、《深宫孽海》、《医圣辞官》、《拆不散的冤家》等剧目,普遍获得好评,并获不同级别的奖,其中《银锁怨》获省首届屈原文艺奖,《邢秀娘》《拆不散的冤家》均获1992年剧种汇演演出奖和创作二等奖。黄梅剧团的《於老四与张二女》、《秦香莲》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马影碟在全国发行;《知府赊官》、《姐妹皇后》、《五女拜寿》、《春江月》被拍成电视剧在全国各电视台放映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剧目生产势头长盛不衰,演员队伍茁壮成长,除享誉剧界与观众的张辉、杨俊外,另有一大批新秀崭露头角,来势很好、1994年5月举办的湖北省黄梅戏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评出了“十佳演员”和13名优秀演员。在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中,湖北有5名选手获优秀演员奖,3名选物获演员奖。这充分说明湖北已形成了一批在演唱艺术、表演风格上较为成熟的中青年演员队伍。为发展湖北黄梅戏、形成湖北黄梅戏风格与流派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人说我偏爱黄梅戏,对黄梅戏情有独钟,那是因为近几年来,我为黄梅戏排了《双下山》、《未了情》,二剧均获大奖,且在观众中造成了很好的影响。近期,又将为黄梅县戏剧院排练大型历史剧《洋务总督》,相信这也将是造成较大影响的剧目。我不想掩饰自己的偏爱之情,我将为发展湖北黄梅戏、形成湖北黄梅戏的风格和流派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系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省戏剧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享受国家特别津贴的著名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 余笑予)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