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志》张正明

信息来源: 黄冈政府网  时间:2014-12-22


  中国地域文化和歷史的研究,20世纪以来,楚文化研究一直居于显学地位,深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80年代更被喻为楚文化研究的黄金时代。1981年,「中国楚文化研究会」诞生。1985年,「中国屈塬学会」于楚文化发祥地荆州古城隆重成立。一时之间,以「楚」命名的各种国内的和国际的学术研讨会也相继而出。《楚文化史》就是在这样缤纷的时期中,于1987年问世。该书作者张正明,是汉族中国着名史学家、楚学界的泰斗。《楚文化史》是一部研究楚文化发展史的拓荒性着作,也是当时中国第一部区域文化史,书中对于楚文化範围的界定、学术研究的方法,以及与楚文化相关的若干理论,均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创见,可谓为楚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是现代楚文化研究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楚文化史》一书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对先秦时期各阶段的楚文化作了全面性、系统性的描述,有助于人们对楚文化作纵横两方向的贯通认识。自纵向观之,楚文化的主源从楚人的先民祝融部落集团开始,由此出发,经歷了5个发展阶段:1.滥觞期,2.茁长期,3.鼎盛期,4.滞缓期,5.转化期,其间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关连性,可窥见楚文化的演进规律。自横向观之,构成楚文化的6大要素是:1.青铜冶铸工艺,2.丝织工艺与刺绣工艺,3.髹漆工艺,4.老子和庄子的哲学,5.屈塬的诗歌和庄子的散文,6.美术和乐舞。楚文化的渊源,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楚文化的发展阶段,以及楚文化对后世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曾做出的贡献,都是此书中饶有兴味的课题。

  中国歷史的研究,除传世文献资料外,考古发现在20世纪初期以来,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相当重视的一项证据。《楚文化史》一书中所取材料,既有传世的先秦文献,也有在楚国故地歷年出土的各种文化遗存,用作者的话来说,「所谓楚文化,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两个大小套合的概念。考古学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歷史学上的楚文化,则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1]本书的立论,就是在传世文献及地下考古双重证据互相发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研究楚文化史中未知的事物时,作者每多运用其激情和超越时空的狂想,从而提出独特的见解。例如书中,作者将楚文化比喻为凤的一段最令笔者印象深刻:「如果说鼎盛期的楚文化是一隻美丽的凤,那么,尚在滥觞期的起点上的楚文化就还只是一隻刚刚破壳而出的雏凤,一点也不比凡鸟显眼,而且不飞不鸣,只能栖伏在幽谷之中,谁也想不到后来它竟会腾飞到乔木之上去的。」[2]楚人的先民以凤为图腾,在楚人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神鸟。春秋时期,楚庄王就认为凤鸟是叁年不飞,一飞冲天,叁年不鸣,一鸣惊人。[3]先秦楚人好以凤喻人,而在现代,作者也以凤喻楚文化,这是多么贴切,并且充满激情、富有想像的生动修辞!

  楚国最初,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小邦,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就从这狭小的方圆之地开始。初时的楚国既陋且弱,在当时,应该谁也想不到楚人竟可以创造出楚文化这先秦史上伟大的奇蹟吧?念祖之情、爱国之心、忠君之忱的思想是古代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的,但楚人这方面的表现特别显得深沉而强烈,这和他们开国歷史中「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有关。楚人的先民在狭缝中顽强地求生存,在穷乡僻壤中顽强地求发展,以此养成了楚人一切以民族利益为至上的心理。《楚文化史》「念祖,爱国,忠君」一节,作者深刻描述了楚人异乎寻常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他们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形成任何力量都摧毁不了的民族文化精神,深深令人感佩。透过此书,作者捕捉先秦时期楚人生活的蛛丝马迹,并使其连结到我们目前的生活中,丝毫不受时空的限制。

  张正明于1988年主编《楚文化志》,全书分为18章,依据门类深入评述,所分门类较《楚文化史》增加不少,内容则更加详赡,是在《楚文化史》既定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加深的力着。此后,于1995年至1996年间,张正明又主编《楚学文库》出版,此套丛书共分18册,更是分门别类深刻论述了两千多年前雄踞中华江汉大地数百年的楚国文明。由上述专着的编纂出版,可以看到自从《楚文化史》奠定楚文化研究基础以来,近10年间楚文化研究突飞勐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发展盛况。[4]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