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邾国国君迁居黄州

信息来源: 黄冈政府网  时间:2014-12-16

  邾城遗址今称禹王城遗址,位于今黄冈市黄州区禹王街道办事处境内。邾城在战国至汉晋六百年间,是江淮名城大邑,相继担负过城邑、郡城、王都、县城等历史角色,经历过先秦至汉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身影与功业,并形成地方政治中心与重要军事重镇的鲜明特色。但它名动天下之源,则是战国后期位于今山东地域的邾国国君南迁定居于此。

  山东与黄州一北一南,相距千里,君临今山东地域的邾国国君为什么南迁定居黄州地域呢?说来话长。

  邾国(遗址在今山东省邹城境内)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立国近八百年,历二十九代国君。

  楚国自西周始,南征北战,疆域辽阔,直至战国早中期仍保持强盛之势。但到了战国后期楚怀王时代,由于内政外交出现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强盛发展势头出现转折,楚国走向衰弱。特别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81年),秦将白起统军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国遭遇空前打击,楚国迁都于陈。

  楚考烈王继位后,春申君黄歇主政,楚国形势一度好转,春申君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考烈王时,他任令尹(相国),辅佐楚考烈王,为楚国再度振兴做出了贡献。

  楚考烈王八年(前255 年),黄歇率军北征伐,灭亡了鲁、邾两国,但《史记》只记载黄歇率楚军北伐灭鲁的史实,却没有明言率楚军北伐灭邾的史实,这是因为楚军北伐的战备目标是灭鲁,鲁国是当时山东地域的大国邾国只是鲁国的附庸,楚军灭鲁时,其进军路线必须经过邾国,顺势附带把邾国灭亡了,此事对于楚国北伐而言,无足轻重。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遗失了楚军灭邾史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江水又东经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后,虽肯定楚灭邾史实,但所言“楚宣王灭邾”之说有误。因为楚宣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69 至前 340 年,考察战国时间楚国攻打山东的历史,楚宣王时期一直没有发兵攻打山东的记载,况且,楚宣王之后,言邹(即邾国)或邹魯并称者史不绝书, 仅《史记·鲁仲连列传》与《战国策·赵策四》就分别称邹 ( 即邾国 ) 各五次、邹鲁并称各三次。如《战国策》记载,魏惠王自立为王,并于同年召集“逢泽(今河南开封市)之会”。宋、卫、邹、鲁、秦五国参加了会盟,会后惠王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邹”即是邾,这是楚宣王去世后 4年才发生的事,可知“楚宣王灭邾”之说在时间上是不准确的。而历史上明确记载楚军北伐灭鲁的时间,是楚考烈王八年,所以是楚考烈王灭邾而非楚宣王灭邾。

  楚国历史上在开疆拓土过程中,对于被灭亡的诸侯国国君处置的策略是灭国不绝祀,将其国君迁于他处。所以,楚军北伐灭鲁亡邾后,将鲁国国君迁居于莒。亡邾后,将邾国国君迁出邾国故地,安置在今黄冈市区北郊(即现在的黄州禹王城遗址)。

  春申君黄歇为什么要把邾君及邾国贵族迁居安置在今黄州北郊禹王城地域呢?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邾城与春申君关系密切。楚考烈王元年(前 262 年),考烈王任命他为令尹(相国),封“春申君”时,鉴于他是春秋时期黄国贵族的后裔,将他家乡的淮北十二县赐他为封地,其封地有三座颇具规模的城邑:一为其家乡黄国故都,位于今之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潢川县,二是西陵城,位于今武汉市新洲区,三是邾城,位于大别山之南今黄冈市区禹王街道办事处辖地内的城池。

  其二,邾城城池在春秋至战国是是黄国故地名邑之一,具有一定规模,特别是战国中后期楚国统治重心东渐后,楚国贵族多居于此,比较繁华,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不会让邾国国君有饥寒之虞,给天下人以把柄。

  其三,邾城在他的家乡和封地境内,完全可以达到对邾君监视居住目的。邾城与春申君关系密切,是春申君故城。这在后世文献中屡有记载,如苏东坡在《记黄州故吴国》一文中就说:“今黄州东十五里许有永安城,俗谓之‘女王城’,其说甚鄙野。而《图经》以为春申君故城”。再如明万历《黄冈县志》卷之一记载:“黄歇垒,在县北十五里,即永安城,楚黄歇所都也。”说明自宋至明代对邾城地域是黄歇封地、并建有城池这一史实是持肯定

  态度的。

  邾国南迁国君,据山东学者考证,当为萧公曹夯,他率其部分臣民迁居此地后,历史上称此城为邾城。从此有了正式城名。

  战国时期,各国在逐步建立郡县制的同时,也开始推行封君制,以维护新兴贵族的特权。这些封君,都拥有大小不等的封邑或封地,享有按户征赋税或其他经济特权。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即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便是有名的封君。据《路史》云:“小朱十四世而朱二十有九世,灭于楚,封其君为钜鹿侯”,由此可知,邾国为楚所灭,其亡国之君定居邾城后,楚国封邾国亡国之君为邾君,封号为“钜鹿侯”,邾君遂成为楚国封君之一。封君的封邑,按传统习惯是可以世袭的。邾君的封邑为邾城。南京大学学者马媛媛在《邾国地理考证》中对此结论持肯定态度:“邾被楚灭后,似乎又被封,然封于何处,线索没有在山东出现,却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湖北黄冈。”“邾国被楚国灭之后,其君被迁至湖北黄冈地区,并在此建城。”

  邾君南迁邾城定居,对今黄冈地域的贡献与影响主要有四。

  其一,黄州邾城有了正式名称——邾城。从考古发掘可知,黄州邾城在邾国末代国君迁居之前就已存在,且规模比较大,人口比较多,甚至还有楚国贵族居住,出土的禹王城墓葬芦冲一号墓和曹家岗五号墓的墓主人都是楚国下大夫级贵族,即是明证。另一个事实是,邾国末代国君迁居于此之前,这座城邑叫什么名称,发生过什么大事要事,史籍记载全部缺失。但邾国末代国君迁居于此之后,这座城邑在史籍记载上就有了名称——邾城,并一直沿用至汉晋时期。而邾国末代国君迁居于此,则是有史可查的邾城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件大事。

  其二,邾城迅速成为当时长江中下游著名的大城邑。黄州邾城是邾国末代国君迁居之地,楚国封邾国末代国君为钜鹿侯,所以,黄州邾城应是邾国国都的沿续,黄州邾城与邾国有着一脉相承的天然继承关系。

  邾君定居邾城后,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筑城建屋,扩大规模。由于邾国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以崇尚礼仪、文化渊厚而获得天下尊重,有“邹鲁之邦”盛誉,虽然亡国,但其国君的一举一动仍为天下关注,同时,他已被楚国封君,他的封地邾城又规模较大,所以他迁居的邾城名声迅速上升。邾城经过楚国的经营,特别是邾国君民的努力,在战国后期声名显赫,是当时长江中下游著名的大城邑。

  其三,邹鲁文化在黄州地域成功移植接续。西周至春秋时期,邾国产生了独树一帜的邾娄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邾娄文化逐渐发展为闻名古今的“邹鲁文化”,在先秦文化中鹤立鸡群,而邹鲁文化中的精华则是儒家学说。在邾娄文化和邹鲁文化的摇篮里,先后孕育了孔子、颜回、孟子三位儒家圣人。楚师北伐,邾国末代国君南迁黄州,筑城定居,邹鲁文化随之南迁,儒家学说的种子开始播洒黄州,邹鲁文化在黄州地域成功移植接续,成为黄州人文的源头之一。千百年来,黄州携带邾娄文化基因,承继邹鲁文化余绪,又有儒家学说浸潤,所以,文化昌盛,历久弥新,人文鼎沸,大家汇聚,二十世纪,黄冈县的熊十力面对西学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本体论,创立“新唯识论”哲学体系,他的学生、浠水县人徐复观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熊十力、徐复观也可谓儒家思想的存亡继绝吧。

  其四,黄州邾城因此成为朱姓的始称地之一。朱姓虽有多源之说,但邾国朱姓是为主体。邾国开国之君姓曹名侠,西周时被周武王分封于“邾”(今山东邹城一带),建立邾国后,以邾为氏,同时又继承了曹人的血缘标志曹姓,为曹姓邾氏。邾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因各种原因从邾国向各地扩散,如邾桓公的儿子邾夷鸿在沛泽(也叫沛邑),即今江苏沛县隐居,全家改姓,将“邾”姓改为“朱”姓,“邾”字去掉了“邑”。但邾国人的曹姓邾氏的主体状况并没有改变。邾国灭亡后,曹姓朱氏四处逃散,大规模向外迁移,形成朱姓大迁徙。其中,末代邾君率王室及部分贵族南迁到楚国邾城( 今黄州禹王城 )后,为了安全,也是为了怀念邾国故地,沿袭邾夷鸿的办法,全族改姓,将“邾”姓改为“朱”姓,去“邑”存“朱”,以“朱”为姓氏。邾国后裔遂称朱姓。正如郑樵《通志·氏族略》中所言:“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 ,以朱为氏。” 唐代谱牒姓氏之学专著《元和姓纂》中也记载:“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 黄州邾城因此成为朱姓的始称地之一。

  邾国虽然被楚所灭,人们仍将邾国国君及其王室遗族南迁所居之城称做邾城。邾城即因邾国遗民而得名,汉代还于此设置了邾县。可见,黄州邾城的邾君遗族也是朱姓一脉。

  (史智鹏 撰写)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