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新闻 > 今日热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回眸

信息来源: 黄冈日报  时间:2017-10-17

  10月11日早上不到6点,46岁的红安县二程镇光山岗村翠红林养殖合作社法人代表韩建红就起了床,撒鸡食,捡鸡蛋,把一箱箱新鲜的土鸡蛋发送出村。

  精准扶贫改变了他的命运。一年多前,韩建红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他创办了养殖合作社,一年下来土鸡蛋年销售收入60万元,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村里32户贫困户脱贫。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韩建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实字打底,干字当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5年来,工业企业数量由少到多,企业品质由弱到强,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5年来,坚持“两转四用”,实施“个十百千”,拓展强农惠农富农之路,延续“三农”发展黄金期,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5年来,黄冈城镇化年均增长率位居全省前列,遗爱湖公园、白潭湖片区、黄冈长江大桥……一批城市名片闪耀登场,黄冈兴城崛起新高度。

  5年来,“兴文”战略坚定推行,“N分钟文化圈”、四大节会多姿多彩;“中国书法城”、“中华诗词之市”、“中国东坡文化名城”等相继夺牌。

  意气风发小康路。今年7月,省委领导深入英山、罗田暗访和调研,通报中指出,哪怕身处贫瘠的山区,黄冈基层干部和群众精神状态比较饱满,“都表现出对习近平总书记衷心爱戴、无比信赖,都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政策关心关怀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小康生活指日可待、幸福可期。”


  “双强双兴” 步履铿锵


  黄冈,文化古城,农业大市,革命老区。承载故往的辉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黄冈凝神聚力,奋力突围。

  2013年4月15日,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强工兴城、强农兴文“双强双兴”发展重点,成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指导和推进黄冈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方略、新路径。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黄冈,农业大市追梦工业大市。

  坚持主体培育不动摇。近5年来,全市上下以资本运作、两化融合为抓手,推动产融合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兴和股份、宏源药业、鸣利来科技等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雅比纺织、五瑞生物、天丰科技等357家企业在四板挂牌。

  通过信息化示范引领,23家企业被评为全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1家企业被评为全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中粮粮油、伊利乳业、李时珍医药、中禾粮油、宏源药业等重点企业,迅速成长为产值超过1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

  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全市有478家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80多所高校开展技术对接,对接合作项目700多个,转化科技成果100余项。

  不仅要大,而且要强!

  2012年6月26日,时任市长的刘雪荣在武穴召开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会上,以富有时代特征的视野谋划黄冈农业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科学路径:“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

  2013年初,市委市政府又做出了加快推进“个十百千”工程的决定,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农业产业总产值过千亿元。

  5年来,大批农业加工项目纷纷落户黄冈,累计签约农业招商项目403个,签约资金额度达1813.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03亿元。其中不乏晨鸣纸业、中粮粮油、襄大农牧、索菲亚家居等重量级行业龙头。

  短短数年间,黄冈东坡粮油集团、湖北五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全省“10强50佳”龙头企业。湖北宏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相继挂牌新三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

  全市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7700家,同比增长23.56%;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72家,市级244家;全市已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938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64家。

  “兴城”搅活一池春水。

  一湖,提升古城之美。作为“民生欠账工程”的遗爱湖,投资近20亿元,目前已建成10个景点,开放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从一片荒湖废墟中起步,摇身一变为湖北境内十大最美湖泊之一、国家4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引以为傲的黄冈城市名片。

  一桥,打通发展之路。2014年6月18日,老区人民翘首企盼的武冈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市民乘坐高铁到达武汉火车站一站式换乘可达全国各地,这让黄冈彻底融入全国交通大枢纽。

  一区,托起黄冈之梦。曾经的荒寂渔区——黄冈白潭湖片区,已耸立为一座现代化新城。25座桥梁、27条主次干道、4个还建小区等项目全面铺开,先后累计完成63亿元投资;市体育馆、中职园、鄂东医疗中心、黄州中学、碧桂园等5大标志建筑相继投建;市综合馆、大光华国际学校等重大亿元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黄冈,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正阔步向我们走来!

  棋落关键处,抢得制高点。

  5年来,“兴文”战略的坚定推行,“文化繁荣”梦想的铿锵绽放,:黄冈原创黄梅戏,7次进京、8上央视春晚,走进宝岛台湾,走向国际舞台;黄冈制造影视,叫响全国,获得2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个华表奖、1个金鸡奖;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5年来,建设文化强市的号角响彻全市:美轮美奂的遗爱湖公园,金碧辉煌的黄梅戏大剧院,气势恢宏的黄冈博物馆,游人如织的东坡外滩,有史以来第一所老年大学竣工,第一座美术馆“黄冈市遗爱湖美术馆”开馆;新黄冈艺校投入使用……文化软实力正成为老区振兴的硬支撑,文化力量澎湃出振兴大别山的铿锵足音。


  硬招实策不落一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黄冈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地区,2013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34万人,贫困村892个。百万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最难的群体,也是最不能落下的群体。

  2015年下半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启动以来,全市40多名市级领导带队,抽调选派驻村干部13463人,组建4051个扶贫工作队,向全市892个贫困村、433个后进村、175个难点村选派了1351名驻村第一书记,组织78401名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73844户、779035人,不脱贫不脱钩。

  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面对难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拿出了硬招实策和“真金白银”:

  ——挖穷根。全市共设立产业发展基金8.6亿元,按照“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精选2209家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90858户、268270人。筑牢产业扶贫市场主体帮带、干部结对帮扶、光伏扶贫、政府公益岗位四道保障网。

  ——挪穷窝。经过多轮精准识别,我市“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的总规模调整为38045户72522人,截至目前全市已搬迁入住18180户32802人,已完成总计划的47.8%,完成总投资26.7亿元。

  ——治穷病。7部门联合出台健康扶贫政策性文件,为贫困户购买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和小额意外伤害保险,全市贫困人口住院费用5万元以内报销90%、5000元封顶,“一站式”结算服务的医疗救助新模式,从制度层面阻却贫困户“因病致贫、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的传递。

  ——兜穷底。截至9月底,全市共对8.87万户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资金2.71亿元,对5.68万人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金3.04亿元。临时救助1.74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990.6万元。

  ——斩穷根。截至9月底,全市共资助学生19.6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达3.08亿元。红安、蕲春、武穴、黄梅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免费乘坐校车;罗田、英山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非寄宿生纳入“一补”资助;麻城、红安设立了建档立卡特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

  据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到2016年底,全市实现55.18万贫困人口脱贫,46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5%。全省市州党委和政府扶贫成效考核,我市居第6位;全省37个贫困县(市、区)扶贫实绩考核,我市5个国贫县有3个为A等,2个为B等;全省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我市8个县市进入A级,2个为B级。我市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民生福祉写满账单


  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

  位于城中的遗爱湖,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荆棘密布,荒草丛生……居民痛心疾首:“再不治理,遗爱湖就会成为臭湖、死湖。”

  2006年8月,市委作出决定:启动遗爱湖综合治理工程。经过近十年的治理和建设,一湖死水变明珠。如今这5平方公里水域和陆地上,以苏东坡诗词命名的“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一蓑烟雨、大洲竹影”等12个景区卓然而立,遗爱湖公园相继获评湖北省十大最美湖泊、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在黄冈市民心中,遗爱湖公园是德政之作,是最大最美的民生工程。

  民生决定目的,全面小康,内涵丰富,一定要落地于群众的获得感上。5年间,政府坚持为民办实事,解决了一批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一张张沉甸甸的“幸福账单”,传递着市委市政府深厚的民生情怀和执著的民生担当,装点着全市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梦”——

  就业是民生之本。连续12年举办“春风行动”,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就业。仅2016年举办大型招聘会110多场次,带动本地就业人数12万多人。

  政策驱动,就业创业。全市推行“个十百千万”大学生创业计划:1个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每年评选10名创业精英,扶持100个优秀创业团队,吸引1000名大学生创业,带动10000人就业。市县两级已建创业孵化基地15个,入驻创业企业628家。

  社保是民生之依。近10年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到596.6万人次。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7.9万人、132.9万人、21.4万人、32.4万人、20.9万人。得益于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513.7万城乡居民告别养老保障“真空地带”。

  安居是民生之需。“十二五”,全市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4.29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0.18万户,累计配租(售)各类保障性住房3.66万套。

  健康是民生之重。10年间,670万人次、99.8%参合率,新农合惠及全市参保农民。5年来,人均年新农合筹资水平较“十一五”末提高240元,政策内报销比例提高14.1%,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7.7万人次、2.8亿元。城镇职工、居民住院就医政策内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2%和70%。

  教育是民生之基。25亿元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完成校舍安全、寄宿制学校、农村初中校舍、义务教育标准化、“全面改薄”、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师周转房等项目和工程的建设和改造;投入1.3亿元、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6个月建成黄州中学;投资3500万元,270天扩建东坡小学,城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刷新“黄冈教育速度”。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连续12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规模达7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2.2亿元。(杨辉)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