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伟:黄州城市之根——邾城

信息来源: 黄冈政府网  时间:2015-01-04

  黄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保存着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北部的邾城(今称禹王城)、南部青砖湖畔的宋城、明清黄州城。而黄州城市之根,则是位于黄冈大道与团黄公路交汇处西北的邾城。

  邾城无疑满足今黄州城市之根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城”的基本形态,二是与今天的黄州有着地理、人文的历史联系。

  邾城虽经历了2300多年的岁月侵蚀,但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城”的形态。邾城北、东、南三面土筑城垣尚存,高出地面2~8米,顶部最宽处达16米,可并行六匹马的战车;西垣高耸,濒临长江古道。城垣四角外有“望楼”,比城垣还高,既可俯瞰城内,也可瞭望城外示警。城门与护城濠、瓮城遗迹依稀可辨。邾城之内有多个建筑基址,还曾发现木构和陶圈古井,多次出土战国钱币、青铜器、陶瓦、铺地砖等古代生产生活用具,文化层堆积达2米,表明古人在邾城的社会生活状态。城外北、东、南三面的丘陵岗地则是墓葬区,其时代涵盖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

  邾城与今天的黄州城在地理、人文等方面有密切联系。邾城与黄州城均地处长江北岸,以龙王山脉为依托,一南一北,有长江水运之利;正处于东西向的长江水上航道与南北向的陆路交通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

  邾城与黄州人文关系紧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现邾城城址以来,邾城及其周边的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从未停止。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伴随着一批珍贵的文物出土和文史专家的深入研究,邾城的历史文化面貌逐渐被揭开,其出土文物印证了“楚风汉韵”为主的文化内涵。邾城外围共进行正式考古发掘12次,发掘墓葬300余座,古井50余口;出土文物3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00余件。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青铜器,包括4件铭文铜器:许公买铜簠、2件铭文铜戈、1件铭文铜剑,还有一批铜兵器、礼器、车马器等;反映了当时楚国冶铸制造工艺高超;二是楚文化特色的漆木器,有乐器、食器,鸟架虎座鼓、瑟、案、卮、耳杯等;三是仿铜陶礼器,包括彩绘陶器,为鄂东地区仅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鄂东第一竹简”,共7枚竹简墨书(40字)。“竹简”的书法艺术、漆木器和陶器的彩绘的工艺美术反映了江汉地区核心楚文化与黄州本土吴越文化的融合。大量青铜兵器的出土和文献资料反映,邾城在先秦至汉魏时期属军事重镇。至秦汉以后,地域特色的楚文化又与中原文化相融汇,以龙座九连灯、鎏金鸠杖、陶楼陶塑、黄州中环路汉墓等一批汉代实物为代表,形成大一统的汉文化。

  黄州城与邾城还有历史渊源上的承接与延续。从邾君南迁居此,自甘宁投吴与陆逊驻军,邾城一度名著江淮。在东晋咸康五年(339年),后赵铁骑攻破城池,邾城废为丘墟。继邾城之后,黄州地域又相继经历了1700年前的晋代西阳城、1000年前的唐宋黄州城、700年前明清黄州城的变迁,形成了自成序列的城市文化与发展脉络。

  邾城是研究黄州城市起源和楚文化发展的根基。宋代以后,黄州是连接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的纽带,从鄂君启节和晚至宋代的《入蜀记》、《吴船录》都能得到反映。邾城实至名归地成为今天的黄州城市之根,是长江文明探源中不可回避的文化节点。(董志伟)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