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经典案例

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信息来源: 黄冈政府网  时间:2014-12-19


  金沙遗址简介

  金沙遗址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距今约3200年—2900年)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古蜀王国的都邑。遗址出土了世界上同一时期遗址中最为密集的象牙、数量最为丰富的金器和玉器。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缘地带,东距成都市中心约5公里,现已探明的遗址面积约5平方公里,遗址范围地势平坦,起伏较小,遗址内及周围河流较多,摸底河更是在遗址内蜿蜒东流,将遗址分为南北两半。自2001年以来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3000余个,又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考古学对遗址命名的基本原则,将包括黄忠村在内的这一区域的商、周时期遗址统一命名为“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发掘出来,“一醒惊天下”。其太阳神鸟环十分绚丽。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经统计,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遗址概况

  金沙遗址是周边同时期商、周遗址中心遗址,有祭祀场所、大型建筑、一般居址、墓地等。

  祭祀场所

  位于遗址东南部,沿着一条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积约15000平方米。发现了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象牙数百根,还出土了2000多根野猪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

  大型建筑

  位于金沙遗址东北部,是一处由8座房址组成的大型宗庙或宫殿建筑,由门房、厢房、前庭、殿堂构成,总长90米、宽50余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这是我国西南地区先秦时期发现的最大的一群建筑。为木骨泥墙式建筑,屋顶覆以茅草。

  房址

  发现了70余座,分布在10多个居住区,在房址周围,发现有水井、生活废弃物的灰坑、烧制陶器的陶窑等。

  墓地

  已发现集中的墓地3处,共有墓葬2000余座。墓葬有单人葬、双人合葬,经鉴定的双人合葬墓均为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迁葬;有竖穴土坑墓、船棺墓。大部分墓葬没有随葬品,少部分墓葬随葬有一些陶器,极少数墓葬随葬有较多的铜器、玉器等。

  出土文物简介

  已经出土的这1000多件文物的精美程度极高。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箔厚度0.02厘米,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足见3000多年前,古人雕刻工艺的精湛。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色泽如初。更令人惊叹的是,玉器上的刻纹细致,几何图形规整。象牙器刻纹工艺绝妙,正像古人所言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中最大的一件高约22厘米的玉琮,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12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玉器2000余件,数量宏大,器形丰富;石器近100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其中的跪坐人像造型栩栩如生,专家认为,极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奴隶或战俘,这表明当时的蜀国已比较强大。石器中的石虎造型古朴生动。到目前为止,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达5000余件,还有数以万计的陶器和成吨的象牙、数千件的野猪獠牙、鹿角等。金沙村遗址的发现,引起各界关注!专家们一致认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文物信息

  根据文献记载,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商业街大型船棺葬的发现属于开明蜀国统治者的遗存,成为开明蜀国在成都城区的重要标志,金沙遗址的发现所揭示的是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新的珍贵材料。已出土的1000多件文物折射出信息:古蜀统治者的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开始了。从金沙遗址所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有特殊用途的礼器,应为当时蜀地最高统治阶层的遗物,这些遗物在风格上既与三星堆出土物相似,也存在某种差异,表明该遗址与三星堆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存在的差异是否在年代或遗存性质上有不同则需进一步工作才能确定,玉琮的发现进一步证明长江下游文化对蜀地古文化的某种影响。铜器以小型器物为主,目前尚未出土与三星堆一致的大型青铜面具、神树等青铜器。金沙遗址的性质,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由于出土了大量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不过,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和周围的大型建筑、重要遗存来看,蜀风花园所在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出土的玉戈、玉瑗表明,金沙文化不是孤立的,它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内在联系,再次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从目前发掘情况来看,金沙遗址的性质尚不能最后确定,目前推测有可能属于祭祀遗迹,但是由于出土大量的玉、石器半成品和原料,不排除存在作坊遗迹的可能。金沙遗址出土千余件精美文物,金沙遗址已清理出了1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和数量众多的象牙、陶器等。


  太阳神鸟金饰

  出土金器30余件,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其中金面具距今约3000年,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它各类金饰为金沙所特有。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太阳神鸟金饰,它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内层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由四只飞鸟首足前后相接,四只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中心的太阳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体现了远古人类对太阳及鸟的强烈崇拜,所以又被称为“四鸟绕日”,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十二道太阳光芒与四鸟的“十二”与“四”是中国文化经常使用的数字,诸如十二个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现在,成都很多地方均使用太阳神鸟的标志,如天府广场,宽窄巷子等等,均体现了金沙遗址的文化内涵。

  金沙遗址在中国考古界创下了三个“最”

  金器最多:是中国同时期出土金器最多的遗址之一,目前已经出土金器200余件,以金箔和金片为主,有金面具、金带、太阳神鸟金箔、盒形器、喇叭形器、蛙形饰、鱼形饰等。其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表现出高超的工艺技术和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历史信息。

  玉器最多:是中国同时期出土玉器最多的遗址。2000余件玉器种类相当丰富,有琮、璧、戈、璋、圭、钺、斧、凿、刀、剑、矛、环、镯等,尤其是玉璋出土的数量超过中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总和。与其他地区商周文化中的玉器完全不同。出土的玉器十分精美,其中出土的最大一件高约22厘米的十节玉琮颜色为翡翠绿,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该玉琮雕刻极其精细,琮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一绝;数量极多的圭形玉凿和玉牌形饰颇具特色;大量玉璋雕刻细腻,纹饰丰富,有的纹饰上饰有朱砂。

  象牙最多:是世界上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遗址。目前已经出土象牙数百根,有完整的大象牙,也有经过切割的象牙尖、象牙段、象牙片,还有经过磨制加工的条状、柱形、逗形象牙器和象牙珠,此外,还出土了少量的象头骨、象臼齿等,经鉴定,这些都属亚洲象,而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出土情况分析,金沙遗址的象牙应该来自于成都本地。

  在祭祀场所里,这些象牙是古蜀人奉献给天地神灵的重要祭品。有时是整根象牙极有规律的朝着一个方向摆放;有时象牙被切成饼状或圆柱状;还有的时候是只取象牙的尖来祭祀。这些方式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宗教色彩,具有某种特定的宗教含义。

  遗址年代与文明传承

  经过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的综合研究,考古人员基本认为遗址年代大致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前1200~前650),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是它最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金沙应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

  金沙遗址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它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已有的发现证明成都平原史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地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代文明。

  四川“金沙文化”是多种文化作用的产物

  数量众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来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遗址已出土的珍贵文物中占有相当比例。由此,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文化既有其独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长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产物。金沙遗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该遗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独特风格和鲜明自身特色的。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蛙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除了金面具与三星堆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类金饰均为金沙遗址所独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锤打而成,种类非常丰富。

  与金器一起出土的玉器则更多留下了中原和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痕迹。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称,出土的玉戈、玉钺等礼器明显与中原同时代文物一致,这说明金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璋并不是此地“土生土长”的,它们是通过长江这条自古以来的黄金水道自下而上运输至此的。金沙文化与中原及长江下游的频繁交流充分说明了此时的古蜀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华古文明的多元一体论,各区域的文化都是彼此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良渚文化的器物通过长江传到蜀地,证明成都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已非常频繁,也说明古蜀国并非古人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同时也证明,当时蜀地也不是如文献记载的“不晓文字,不知礼乐”的蛮荒之地,已具有非常发达的青铜文化。

  能够证明金沙遗址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还不仅于此。已清理出土的一吨左右的象牙一部分产于古蜀国的南部,还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相邻的云南、贵州等地。这部分象牙很可能是西南少数民族进贡给这里的王公贵族的,这也说明了金沙当时已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区金沙遗址路,是在古蜀文明重要考古发现——金沙遗址原址兴建的专题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于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为保护、研究、展示金沙遗址及出土文物而设立的主题公园式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立在三千年前的古蜀王都的废墟之上,这里有精美绝伦的太阳神鸟金饰、神奇的黄金面具、巨大的象牙……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筑简洁、大方,与遗址环境浑然一体;遗迹馆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遗址的完整性;博物馆陈列展示新颖,有很多创新,极力烘托金沙文明的辉煌与神秘;并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很多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博物馆还是第一次使用。金沙遗址博物馆将展示一种独特的青铜文明。整个博物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378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8000多平方米,地下约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38000多平方米,绿地率达70%,栽种有银杏、水杉、桢楠等古老树种。金沙遗址博物馆总投资3.89亿元。

  遗迹馆

  位于摸底河南的祭祀区,呈半圆形,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主体结构采用大跨度钢结构,遗迹馆内为无柱大空间,为保护、发掘、展示提供灵活的空间。遗迹馆展现的祭祀场所,游客可以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感受古蜀国祭祀活动的频繁和宏大气派。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展现了中国迄今发现的一处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好、祭祀礼器埋藏最为丰富的古代遗存。您将在这里感受古蜀王国频繁、宏大的祭祀活动和璀璨而辉煌的古蜀文明。

  陈列馆

  位于摸底河北,呈方形,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集中展现了金沙时期古蜀先民的生活、生产及其美轮美奂、造型奇绝、工艺精湛的器物,还有古蜀文明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知识的系统介绍。建筑面积16200平方米,共有5个展厅:“远古家园”、“王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您将从琳琅满目的文物中走进金沙先民的生产、生活,领略古蜀先民所创造的无以伦比的艺术之美。古蜀文明发生、发展、演变的系统展示,宛如一条历史的长河呈现在您面前。您将通过参与互动项目,体验与古蜀先民穿越时空交流的神奇。

  文物保护中心

  位于博物馆的西北角,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是对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的区域。文保中心的附近还建有金沙小剧场,常年举办与金沙文化相关的文化演出活动。

  园林区

  内有乌木林和玉石之路等文化景观,在博物馆主道路西侧,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纪念雕塑——太阳神鸟广场。2005年8月16日,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5年12月18日,在此设立永久性纪念雕塑。园区内还配备有功能齐全的各种服务设施,有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和休息场所等,建筑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

  “太阳神鸟”金饰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也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圆形的身姿,中间挂着一个放射出齿状光芒的太阳,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飞行。它的身上放射出金光闪闪的亮光,最为令人瞩目。“太阳神鸟”象征着古蜀人对太阳神的向往……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古蜀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展示场所之一,它向您展示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以及世界上其它古代文明的青铜文明。金沙遗址的发现,为破解三星堆文明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证据。金沙遗址是成都城市史的开端,把成都城市史提前到了3000年前。


  金沙遗址公园建设情况

  2001年2月8日发现的金沙遗址,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并被评选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7年4月16日,以保护、展示、研究金沙遗址及古蜀文明为宗旨的金沙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

  2006年,金沙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名录,金沙遗址还与三星堆、成都商业街船棺遗址一起进入中国政府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预备名单。2010年10月,金沙考古遗址公园进入我国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三千年前古蜀都邑重现 拉开遗址保护序幕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时代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宝墩文化时期,以商周时期古蜀文化为主体,是商、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城遗址之一。经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确认,遗址分布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已探明了祭祀区、宫殿区、大型墓地、居址区等重要遗迹,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牙等珍贵文物数万件。金沙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沙遗址发现后,为了对遗址区域的地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成都考古研究所成立了金沙遗址考古工作站,使金沙遗址的考古工作得到统一规划,确保了发掘工作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工作站共对遗址范围内60余处建设工地进行了勘探和发掘,由多学科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采取多种科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取地下蕴藏的历史信息。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发掘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为认识金沙遗址的性质及意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有效实施大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依据。

  为有效保护遗址,在考古发掘的同时,我们对不同类别的重要遗迹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祭祀区是金沙遗址最为核心的区域之一,采取了搭建保护大棚、加固易损部位、监测现场的温度和湿度等措施,强调原址保护的同时兼顾保护性现场展示;对黄忠村宫殿区等现场展示条件不成熟的,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标示的保护措施;对一些小型的重要遗迹及其遗物,采取整体搬迁的方法,保护其原始的堆积状态。金沙遗址发现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专门负责金沙遗址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引进了大量的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邀请国内外文物保护专家莅临现场指导,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进行广泛合作,采取传统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保护各类出土文物。

  成都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遗址的保护,金沙遗址发现后,暂停了遗址周边的所有建设项目,对流经金沙考古遗址公园内摸底河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清理,修建了河堤或护坡,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灾害对金沙遗址的破坏,不断优化摸底河沿线自然景观。严格控制金沙遗址周边新建建筑物的高度、色彩,同时对遗址周边已有建筑物、道路、绿化进行了全面整治,使之与金沙遗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匹配。为更好的维护金沙遗址的生态环境,体现考古遗址公园的特点,公园园林区在原来土层的基础上覆盖两米的垫土,再在上面种植银杏、楠木、水杉等大量浅根系珍贵树种,公园的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体现了“自然之美,草野之趣”的设计理念,实现了考古遗址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多种措施的施行,有效加强了金沙遗址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了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资源的协同保护。2008年,金沙遗址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国家旅游景区。

  在考古发掘的同时,整理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材料的工作也同步进行。设置了专门的绘图室、修复室,使出土文物能得到及时修复;组织考古人员及时整理考古成果,已编辑出版了《金沙淘珍》《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金沙——再现古都王都的辉煌》《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金沙遗址》、《金沙玉器》等多种书籍,发表数十篇考古发掘简报及研究论文,《金沙遗址——祭祀区》《金沙遗址——三和花园》等地点的发掘报告也正在编写中。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及时推进遗址公园规划建设

  金沙遗址地处成都市区,发现之时周边房地产开发已如火如荼,这一片土地已变成寸土寸金的城市发展集中区,数以万计的居民刚刚拆迁,等待新居建设;城市片区规划早已完成,街道网络正迅速形成……重要文化遗存的保护与高速的城市发展推进在这里激烈碰撞,成了整个社会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巨大难题。

  十分欣慰的是,金沙遗址发现后,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对金沙遗址的发掘、保护、建设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党委、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成都市委、市政府立即着手重新规划遗址周边的所有建设项目,努力确保遗址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2001年底,成都市政府委托国家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组织全国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对金沙遗址的保护进行了论证。根据论证会意见,迅速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各方配合的遗址保护格局。2003年,开始进行遗址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和可行性报告研究,并确定了遗址周边建筑的高度及色彩的协调等具体操作问题。2004年,金沙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方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认可,成都市政府安排了3.89亿元专项建设资金,金沙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式立项并全面启动。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下拨1850万元资金支持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从2004年起,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连年列入成都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和责任目标。2007年4月,占地30万平方米的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全新的遗址展示与宣传推广 凸显金沙文化魅力

  金沙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金沙遗址博物馆是金沙考古遗址公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以横贯东西的摸底河为横向景观轴,蜿蜒的流水使整个博物馆充满灵性;以连接南北的主游道为纵向文化轴,特色景观与现代化馆舍相映成趣,延伸了遗址公园的文化气息。合理的功能布局,满足了现代博物馆教育、休憩、观光、游览的各种功能需求,更为博物馆科研、展示、教育等功能的发挥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建筑与遗址环境的高度协调,确保了金沙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的整体效果,体现了遗存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完整性、持续性。大气恢弘的现代化建筑设计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2008中国建筑师学会建筑创作金奖”。

  金沙遗址博物馆将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出土文物组合展示和园区的文化景观展示有机结合,凸显了金沙文化魅力。室内展览面积达10000平方米,展出文物2000余件。展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生动、通俗的叙事性文字进行引导,将遗迹馆发掘现场的原状展示、陈列馆的遗迹遗物展示和室外文化景观的辅助展示相互结合,逐层深入,引人入胜。通过遗迹馆和陈列馆之间的有机串联,整个展览犹如一幅徐徐打开的历史画卷,引领观众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神秘的金沙王国。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和现代化的高科技设备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参观氛围。该展览荣获了“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金沙遗址发现以后,不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2005年8月16日,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年10月,“太阳神鸟”蜀绣制品搭载“神舟六号”遨游太空;2006、2007年、2009年,中央电视台分别以“金沙遗址现场发掘”“重要藏品的入馆仪式”“7.22天文奇观”为主题对金沙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直播。各类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金沙遗址的发现及遗址公园建设的大量报道,为金沙不断走进人们视野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扩大金沙品牌的影响,金沙遗址博物馆还与成都演艺集团合作,邀请中国著名音乐人三宝作曲并担任总导演,创作了《金沙》音乐剧,在国内外巡演上千场,演出所到之地掀起阵阵“金沙”旋风,2010年始,该剧已长期驻场金沙考古遗址公园的文化交流中心,有效延伸了金沙文化的宣传与展示。此外,由陈维亚任总导演、卞留念作主题曲、谭晶演唱的《太阳神鸟》歌舞剧、杂技剧《魔幻金沙》、动漫电影《梦回金沙城》也是依托金沙文化创作并公演,受到普遍欢迎,有力地推动了金沙文化品牌的形成与传播。

  努力践行“三贴近”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金沙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成都市区内重要的公益性文化项目,是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成果。为使遗址保护进一步融入社会发展和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金沙考古遗址公园自开放以来,一直秉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对遗址实施积极保护的同时,努力实践文化遗产保护为公众服务、注重发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多项文化惠民活动,不断完善园区服务设施配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切实实现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于民。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金沙考古遗址公园在确保文物安全的情况下,敞开大门,成为成都市区最大的避震场所之一,也是灾后人们温馨的精神家园。

  金沙考古遗址公园长期坚持对全日制学生集体预约参观、持老年优待证的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离休人员等特殊群体实行免费参观,为劳模、先进青年、老师、下岗职工、农民工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免费、优惠进金沙的各种机会;不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系列公益活动,组织“市民文化体验团”走进金沙、“博物馆走进社区”、征寻“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等活动,与四川航空公司联合举办“金沙文化月——四川航空梦回金沙之旅”文化活动;2008年,成功举办“中国成都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分会场活动;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珍爱——徐荣旋作品音乐会”;2009年10月1日,举办“四川省暨成都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主题游园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色项目现场展演;2010年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寻找与守望》、《珍爱》原创手稿捐赠入藏仪式;2009年和2010年春节,金沙考古遗址公园更是成功举办两届大型新春文化活动“成都金沙太阳节”,以古蜀文明和太阳崇拜为主题,以民众喜闻乐见的灯展、歌舞、巡游及各种传统民间艺术的形式,创新融入鲜明金沙元素,是金沙文化的现代传递,古蜀文明的时尚表达,用全新的艺术形态和载体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学术讲座,让金沙成为了成都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考古遗址公园,金沙遗址也积极开展公众考古的探索。组织考古“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并经常在遗址内开展“模拟考古”、“我是小小考古学家”、“圆梦金沙-----金沙寻宝活动”等参与实验活动。金沙遗址在考古探险以及考古发掘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尝试,实现了考古发掘研究与公众认知的及时有效互动,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同。

  为使游客得到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建立了游客中心,满足观众在进入金沙考古遗址公园前的参观预约、参观事项告知、费用交纳、讲解人员安排等一站式工作办理;不断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使观众在参观之余可以荡漾其间,放松心情,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据统计,金沙考古遗址公园开放至今,已接待海内外游客300余万人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收入逾6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金沙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了成都的城市文化会客厅,是造访成都的客人必往之处。同时,金沙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规划和建设带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依托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金沙片区成为成都市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据估算,周边土地价格增值效应达数十亿元,有力推进了周边社区经济、产业的繁荣,实现了大遗址保护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典范。

  金沙考古遗址公园严格按照国家大遗址保护总体要求,突出金沙遗址特点,充分利用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等有利条件,形成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在特大城市市区内将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典型案例,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 秦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